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地学科普
地学科普
地学科普
用好“三老”禀赋“三景”资源 提升鹤壁淇滨区白龙庙地质文化村的旅游发展境界
发布时间:2025-05-07访问次数:11 来源: 作者:

宋佩德1  张忠慧1  李丽娟2  刘  伟2  施少帅2

1.河南省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第三资源环境调查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忠慧案语:鹤壁上峪乡白龙庙地质文化村位于淇河中游岸边,这里还是淇河沿岸众多的美丽乡村之一,村域范围内数量众多的具有三老(老天爷、老祖宗、老百姓)禀赋的三景(物景、场景、情景)资源,尤其是老天爷创造的“石臼群”、“地幔窗”、“化石”和“山水”资源,老祖宗留下的“古建筑遗址”,老百姓营造的“白龙湖”、“湿地”和“特色民宿”等,为白龙庙“地质+生态旅游”型地质文化村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根据地质文化挂牌的有关要求和村庄的现状,围绕着低投资、有效益、能揭牌、可持续的目标,提出了“打造一个(地质文化)特色,突出两大(自然)主题,融合三种文化,完善四大功能,建设五项工程”的具体措施。为地勘单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示范或借鉴。

一、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简介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等,辖区西依太行山,东眺华北大平原,淇河自西而东横贯全境,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千年诗河”-淇河的自然风光,也有“太极图”、“石臼群”、“地幔窗”以及“化石库”等典型奇妙的地质景观;境内的“桑园小镇”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基础设施完善,自(见图1)。

图片1.jpg

二、白龙庙地质文化村基本情况

图片2.jpg

白龙庙村原名石嘴村,后因600多年前在村北建起了白龙庙而易名。村北淇河河道上的白龙庙水库始建于1958年,在水库大坝下方河道内裸露的石质河床上有数十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窝窝”(图2),就像美女脸上的小酒窝,当地村民世代相传这是龙王的洗脸盆,实际是非常典型的石臼地质遗迹(图3);在上峪村西南约1公里处,为距今约30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管,呈管状或蘑菇状,顶部直径在200米至250米,往下直径变小,像一漏斗,由于形成岩石的岩浆来源于地幔深处,故又把这个火山岩管称为地幔窗(图4),是我国仅有的三个地幔窗口之一,并入选了2010年河南省“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十大地质遗迹”。2009年,鹤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原鹤壁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了“鹤壁市淇河“冰臼群”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对白龙庙“冰臼群”和上峪新近纪“地幔窗”等典型的地质遗迹进行科学的保护,建设了地质遗迹保护区标志碑、界桩、护栏和科普解说标志牌等。2023年6月由河南省地质学会推荐,9月份被中国地质学会公示为“国家地质文化村”建设资格,11月挂牌筹建,筹建期3年,建设模式为“地质+生态旅游”。

图片3.jpg

图3 石臼地质遗迹

图片4.jpg

图4 地幔窗

三、地质文化村资源特点及建设现状

在白龙庙村,“老天爷”创造的“地幔窗”、“石臼群”、“湿地”、“化石”、“淇河山水”(图5)等自然奇观, “老祖宗”留下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器具等灿烂文化, “老百姓”营造的美丽乡村、特色民宿等,拥有无尽的物景、场景、情景,为白龙庙地质文化村旅游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

图片5.jpg

图5 “淇河山水”

地质文化村资格授予后,首先对白龙庙“冰臼群”和上峪新近纪“地幔窗”进行了保护,建设了护栏、设立了保护标识和科普解说标志牌等。

四、白龙庙村“三老”禀赋“三景”旅游资源

根据白龙庙地质文化村旅游资源的调查资料统计,其具有“三老”禀赋的“三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老天爷创造的自然类旅游资源特色非常典型、明显。具体的明细清单见表1。

表1 白龙庙村“三老”禀赋的“三景”旅游资源一览表

三老

禀赋

名称

三景资源

物景资源

场景资源

情景资源

 

老天爷

自然禀赋

地幔窗

超基性火山岩岩筒

窥视地幔的窗口

从地下带来了宝藏

石臼群

大大小小的石臼群

石质河床的表面

对古代生产生活启迪

喀斯特

碳酸盐岩地质遗迹

碳酸盐岩断块山

石溶于水,外圆内方

化 石

远古生物留下的奇观

碳酸盐岩岩层中

生物生存进化的启迪

白龙湖

水利修建的人工水库

湖光山色两相和

水是青罗带山是碧玉簪

湿地

由喜水花草数目形成

白龙湖湖岸湿地

天然氧吧度假休闲处

古树名木

皂荚树(树龄600年)

村中独树奉若神明

皂角仙子(救民水火)

 

 

老祖宗

文化禀赋

 

 

古建筑

白龙庙(村边高地上)

祈求风调雨顺场所

英雄小聚义,《水浒传》

古寨门(古村落遗址)

青石堆砌明代建筑

演绎明代时期采石场景

古戏楼(古村落遗址)

距今600余年明初

明妆戏曲表演互动

古宅(古村落遗址)

2处晚清建筑遗址

复古民宿、独具特色

农业场景

打谷场、磙子.独轮车


农耕文化展示园

生活物件

兑臼、石磨、鼓风机


乡土生活文化广场

历史记忆

石刻、碑刻



乡土文化

社火舞龙.大鼓.抬阁


文化表演

古老传说




 

 

老百姓

社会禀赋

水 利

水库大坝(1958年)

水库风光石臼奇观

大坝修建的保护故事

古 村

白龙庙传统古村落

历史古迹文化遗址

乡民致富的历史故事

地文建筑

石头建筑


乡民利用自然的故事

民 宿

云隐民宿,白龙山庄



农 家

2处古宅农家宾馆



养 殖

白龙湖水产养殖



观光农业

油菜花海、梯田



采摘体验

采摘、耕作体验田



文 化




五、白龙庙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

1、“三老”禀赋“三景”资源是白龙庙旅游发展的不竭源泉

以老天爷留下的“天然石臼、生物化石、地幔窗”为主的丰富自然资源,以老祖宗留下的“白龙庙”为主的丰厚文化资源和以老百姓留下的“美丽乡村”为主的丰繁社会资源,让白龙庙蕴含了大量的物景、场景、情景资源,成为白龙庙发展旅游可以凭借的基本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

一是“三老”资源所提供的物景(景物、景象、景观)为白龙庙的观光旅游提供坚实基础。就白龙庙而言,“老天爷”赋予的石臼、地幔窗、化石等自然物景美妙神奇;“老祖宗”赋予的白龙庙、乡风民俗等人文物景丰富深厚。“老百姓”赋予的乡村物景纷繁靓丽,有千变万化的景观、千姿百态的情景,尤其是那些典型化的社会生活景态更为动人、迷人、留人。因此,从自然、人文、社会三大维度审视认识物景资源,不难发现广袤的自然界、深厚的人文史、丰繁的社会圈都是物景旅游资源的富集地,“三老”禀赋的自然、人文、社会物景所展现的丰富景物、奇秀景观、靓丽景象,已为人类的观光揽胜、游憩体验提供了深厚坚实的基础。

二是“三老”资源所提供的场景(场合、场面)给参与型旅游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就白龙庙而言,自然界、人文史和社会圈那些具有典型性、景象性的场合或场面,具有无限性、厚重性、纷繁性的特点,而且能够永不枯竭、永续利用。首先,自然界的无际性决定了自然场景的无限性。夜晚的天空、秀美的山水、湖边的湿地、河道的石滩……都是白龙庙特有的自然场景,为旅游参与乃至沉浸体验提供了空间。白龙庙村历史文化的悠久性也赋予了人文场景的厚重性,这里的人文场景可以分为白龙庙物质文化遗产的显性场景和乡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隐性场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的重展,让人们参与体验、感觉感知。白龙庙村村域大众的繁衍生息、传承创新、工作学习、交流竞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根植于白龙庙、深融于生活的数不胜数的妙趣场景。

三是“三老”资源所诱发的情景(乡土情、儿时情......)让感悟型旅游生发浓浓情思。在白龙庙村的“三老”资源中拥有大量的情景(自然、文化、社会)类资源,对诱发游客最深层次的感悟型体验旅游提供了基础,让旅游者从中产生真挚强烈的情感,激发触动心弦的神韵。比如在大自然中通过各种奇妙的情景感悟到大自然的无限神机和无穷妙韵;通过艺术表现、现代科技、讲解等手段再现历史场景让公众感悟跨史穿越,领略那不可忘却的历史情形,品味那未曾经历的岁月峥嵘。还有那些由历代广大群众所形成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传统,保持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旺盛的生命活力。能给感悟型旅游提供鲜活的素材,使旅游者生发强烈的情感共振。

2、有机融合白龙庙“三老”禀赋的“三景”资源让白龙庙旅游陡增精彩

具有“三老”禀赋的、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三类资源在白龙庙村域内集中表现出“物景、场景、情景”三大特色,如能通过相互的融合,把它们有机的整合起来,贯通下去,打造出震撼力的产品,必将使白龙庙的旅游陡增许多魅力和精彩。

一是能够让白龙庙村的“观光型旅游”的内涵更加丰富:白龙庙村的“自然、人文、社会物景三者之间各有表里又相互关联,自然山水所呈现出的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为白龙庙的建设选址以及白龙庙村民各种文化活动密切相关。如果能够将这三种物景有机融合、便可形成一幅幅华表锦里紧密结合、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观光型旅游新画卷。

二是能够让白龙庙村的“参与型旅游”更加具有新意:白龙庙村的“自然、人文、社会场景三者的形态各不相同,内涵千差万别,又可相互转换、逐步叠加。石臼群的自然奇观、老百姓的生活用品(臼)的体验以及由“臼”诱发的各种文化场景的互动,相互交融、交错、耦合,只要有意推进其深度整合,将使“参与型旅游”倍增妙境。

三是能够让白龙庙村的“感悟型旅游”体质升级,独具特色:白龙庙村的自然、人文、社会情景三者背景各异、情形不仿,内蕴非同、感差明显,常有交集、颇易融合。如果能够将自然情景、人文情景、社会情景适度地整合、融会、联动,可使旅游者收获更多更深的感悟,精神得到更高的升华。

四是能够广拓白龙庙村旅游的时空:白龙庙村具有“三老”禀赋的“三景”资源星罗棋布。将其表现出来的“物景、场景、情景”进行全面梳理,整合融会,集聚配置,可以立体全方位拓展白龙庙村旅游发展的空间。

3、科学整合“三老”禀赋“三景”资源提升白龙庙旅游格局境界

整合白龙庙村具有“三老”禀赋的“三景”资源,对于提升白龙庙村的旅游发展格局和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全方位下力,全域化拓展。

一是从资源调研上全面梳理资源:首先,围绕摸清家底的目标,从自然、人文、社会三大维度和物景、场景、情景三大类别,分门别类地逐项调查清楚,形成完整的旅游资源汇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评价。

二是从战略思路上综合审视资源:在摸清白龙庙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综合审视村域内资源及其相关条件在淇河风景带中全域旅游的特色体现,提出村域旅游发展的理念、方向、主题、定位、形象、品牌、目标、路径、举措等,合理配置资源,提出对资源的保护利用方向及开发利用区划。

三是从空间上作出合理的区划安排:根据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和资源整合保护利用的重点。

四是在时间上作出适当的安排:让具有引领性和支撑性的石臼群、地幔窗、湿地、民居改造、民宿、文化场馆等项目作为一期工程先行实施,以龙头带动整体,用重点支撑村域,在与域外关联上作出巧妙的联动安排,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五是从锻造吸引力上聚力整合资源:将具有核心吸引力的物景、场景和情景作为整合旅游的主攻方向,打造出市场火爆、引领全域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如表2)。

表2 白龙庙村旅游吸引物一览表

旅游吸引物

石臼群

地幔窗

白龙湖

化石

民宿、古居

观光旅游

观光旅游


观光旅游



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

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


康养旅游

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

探奇旅游

探奇旅游

探奇旅游


探奇旅游


情感旅游

情感旅游

情感旅游

情感旅游


乡情旅游

网红打卡点

水滴石穿海枯石烂

神秘地幔宝石仓库


生命之歌


六是从要素配套上巧妙利用资源: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坚持创新性整合、有机化融会、高水准平衡、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的最强效应和最大效益。

七是从提升管服上优化利用资源:培训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提高对新项目、新产品的管理和服务技能水平;制定和实施必要的管理和服务规程,以优质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提升旅游品质。

八是从宣传营销上彰显资源特色:选准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打开宣传的渠道,强化推广的力度,增大招徕的能量,把新旅游产品叫响,使好旅游产品畅销。

六、白龙庙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若要从根本上突出白龙庙村的旅游特色,提升白龙庙村旅游的发展格局和境界,就应该深度挖掘白龙庙村的“三老”资源禀赋和“三景”产品的整体无限性特性、各类独特性特质、整合倍增性特效,并科学地将其有机整合、融会贯通、巧妙利用,并根据全域旅游的凸显特色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围绕“打造一个特色,突出两大主题,融合三种文化,完善四大功能,建设五项工程”的总体目标,着力推动白龙庙三星级地质文化村建设。

1、打造一个特色

即围绕凸显白龙庙在灿若星辰的淇河沿线美丽乡村中独具特色的目标,打造以地质奇观为特色的“地质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包括天然石臼所呈现的“臼”文化特色;“地幔窗”带来的宝石文化特色;奥陶系地层保存的化石文化特色、白龙湖山水湿地文化特色以及白龙庙古村落文化特色等等。

2、突出两大主题

即突出“石臼群”和“地幔窗”两大自然主题。石臼群作为自然奇观是白龙庙乡村旅游最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围绕这一“奇观”吸引物的主题,让来此休闲的游客在吃好、睡好的同时,还要玩好,要和这些大自然形成的“石臼”亲密互动,亲身体验“水滴石穿和海枯石烂”的真实内涵;而地幔窗对游客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神秘诱惑”的吸引力,在探秘求知的欲望下,无论多大年龄的游客都会沉醉其中,而最吸引游客的地方一定是能够亲自看到“火山筒”的形状和“筒”内外岩石的差异之处,让游客能够想象到地幔岩浆冲出地面的情景,能够看到地幔岩浆冷凝后的岩石模样,尤其是能够突然发现岩浆中携带的“宝藏”。

3、融合三种文化

即通过融合将远古的地质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结合,活化地质遗产。比如:融合白龙庙的河道、河床、天然石臼(地质奇观)和生产生活中粮仓、兑臼、蒜臼等文化;融合火山、地幔、岩浆、天然金刚石和生活中的钻石等宝玉石文化;融合奥陶系、石灰岩、化石(地质奇观)和当前海洋中的孑遗动物。

4、完善四大功能

即在营造白龙庙特色、吸引物目标、文化之魂的基础上,围绕白龙庙旅游在淇河沿线全域旅游中的发展定位,配置白龙庙地质文化村的四大功能。包括:以观景为主要目的的观光功能;以研学为主要目的的研学功能;以度假放松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功能;以产品文创为主要目的的文旅文创功能。

5、建设五项工程

一是建设村庄陈列馆:按照地质文化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村里要有一座或两座能够反映村庄历史、村规民约、地质背景、地理特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主体产业、文化教育、村民生活、旅游发展......的陈列馆。

二是建设地质文化广场:即反映地质文化的化石文化广场,在地幔窗位置,打造一处反映火山的宝石文化广场,在水库边打造一处反映石臼的“臼”文化广场。

三是建设地质文化长廊:充分利用现有的湿地步道的若干个节点,打造地质(石灰岩、石臼)、生物(湿地、动植物)、文化等文化长廊。

四是建设地质生态园:白龙庙主题吸引物之一的石臼群位于河道中间的石床上,没有游道可以进入河床,导致游客无法和石臼近距离接触,无法体验石臼的震撼,无法和石臼形成互动,使得白龙庙的旅游留下很大的遗憾,应该利用现有的水库堤坝,做一些漫水工程和小桥、小径以及一些,让游客和石臼形成互动。白龙庙主题吸引物之二的地幔窗目前尚缺少一处反映岩浆从地下深处涌上来的火山岩筒,导致游客无法把这些黑色岩石与地幔深处的岩浆联系起来,严重降低了旅游和研学的质量,规划在地幔窗广场周边的合适位置,在不破坏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前提下,适度挖掘,把火山岩筒的剖面裸露出来,达到旅游和研学的效果。白龙庙旅游吸引物之三的化石主要赋存在奥陶系的石灰岩中,规划在白龙庙村附近,基岩大面积裸露的位置开展古生物化石调查,找到化石采掘点,形成旅游吸引物。

五是开展文旅文创产品研发:文旅文创产品研发是旅游富民的重要举措,白龙庙村的地质、自然、文化等特点十分明显,为文创产品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幔岩、宝玉石、臼、化石模型......同时,还要围绕进一步加大“地质+生态旅游”文化村的宣传力度,制作宣传册和宣传视频、短视频、自媒体等等。

八、结束语

近年来,淇滨区人民政府按照“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扶贫”的脱贫思路,积极推进淇河沿岸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开发建设的“桑园小镇”景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并辐射带动了柏尖山、竹园、老望岩、白龙庙、安乐洞等周边村庄,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连、资源互补的原则,通过资源共享形成全域合力,助力乡村振兴。


豫ICP备18029955号-1 版权所有 ©河南省地质旅游发展促进会 地址:郑州市商鼎路70号 邮政编码:450016
电话:0371-55150120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 网络支持:新火线
返回顶部